回忆总是苦涩的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,我的小学生活总伴着忙不完的农活。
春天来了,似乎有薅不完的田间草,什么沙拉秧、绿蒿子,偏来地里捣乱。麦收时节,天蒙蒙亮就上地,拿着镰头“哧啦哧啦”地弯腰割起来,哈欠一个接一个。割割,拉拉,垛垛,摊摊,碾碾,挑挑,再碾,再挑,再推堆,再扬场……似乎永远也干不完。如果麦场碾出来之后风上不来,就要堆在那里,人护着过夜,半夜来风了,照着手电筒继续扬场。
那些年月,大风大雨来得急骤。多少次夜里被惊醒,父母打着手电筒,拿着大胶带,飞奔到麦场盖麦垛;多少次白天正晒着麦子,大风席卷,乌云翻滚,雷声隆隆,大人小孩齐动员,忙跑去装麦子。秋天的夜晚,是一堆堆剥不完的棉花,我们打着呵欠去睡了,大人们还在昏黄的灯光下继续。如今回望过去,觉得当年的生产生活条件简直不可想象。
那时,没有机械,只有老牛拉石磙,一圈圈地转来转去,少不了还要接老牛急着拉的粪。邻居潘伯伯家原本四口人的地就已经够种了,结果又包了三亩地,这下,两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也跟着成了大人。正在挑场,挑着挑着,两个孩子站在原地,手中的木杈顶着胸口不动了,潘伯伯气急败坏,走到跟前,却发现两个孩子都睡着了,鼾声阵阵。瞬间,潘伯伯泪水“刷”地流下来,挥舞着要打的手,放下了。现在想起这事,感觉格外心酸。
然而,时代在发展,勤劳智慧的人民正创造着一个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。不知从何时起,古老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机种、机收设备的投入,低毒高效灭草剂的使用,各类种地补贴的发放,就近或外出打工的潮流,土地的集中承包,美丽乡村战略的推进,等等,让身在农村的每一位劳动者切实享到了“强农、惠农、富农”政策的实惠,看到了中国农村发展的新面貌,同时,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农村劳动者的自豪和幸福。⑮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