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|南阳网|光影中国|书记留言板|市长留言板|日报数字报|晚报数字报|晨报数字报
  第A8版:白河 上一版
 
标题导航
西岭,西岭
“李瞎子”说书
屈原岗遐想
五言三首
六盘山抒怀
返回首页 | 版面导航 | 标题导航
 
2024年7月12日 星期  
上一篇  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
往事如烟
“李瞎子”说书
稿件来源:南阳日报-南阳网

党栋

“李瞎子”叫李富有,四十多岁,长得人高马大,三七分的偏分头下是一张国字形的大红脸。他嗓门大,说话腔调更高,咳嗽一声,老远的人都能听得见。本来应该是魁魁梧梧一表人才的一个大汉,偏偏美中不足的是他的一双眼睛长得太小,小得像篾子拉了一道缝似的。因此“李瞎子”并不瞎,只是眼睛小而已。

那个时候,在我们这一带的乡村里,每逢农闲时节总有说书人走村串巷来说书。在乡亲们眼里,说书人大都是些眼睛看不见的瞎子,为了养家糊口或为了讨一口饭吃,不得不学会的一种谋生手段。而身强体壮眼睛又没有瞎掉的李富有,却也学会了瞎子们的看家本领,有好事的村民便送他一个绰号“李瞎子”。

“李瞎子”说书与别人不一样,他的道具简单,只有三样东西,一把纸扇、一块镇堂木、一个架子鼓。李瞎子说书全凭说,没有弦子伴奏,只是一个劲地说,偶尔也会清唱几句。

他说书的功夫是十分了得的,能把人说笑,也能把人说哭,更能把听书人说得跟着他的故事情节一起大呼小叫。

“啪!啪!啪!”三声镇堂木响过,喧嚣热闹的场子里立刻鸦雀无声。看火候已到,李瞎子终于开了腔:

太阳出来红艳艳

土坷垃垒墙不胜砖

大闺女出嫁成媳妇

牤牛一骟是老犍

哈哈哈,场子里男女老少一片欢笑声。这是书帽,并不是说书的正式内容。李瞎子说书前总爱说几句书帽,逗乐人们的同时,也拉近了说书人与听众之间距离。

进入正场后,人们的情绪随着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,时而喜,时而忧;时而愤怒,时而悲伤。说到动情处,李瞎子一手抡着鼓槌,一手打开纸扇,双眼微眯着,那说书声就像蒙蒙春雨落在人们脸上,又像是一股暖流温暖着听众的心。

正当人们如痴如醉之时,忽听“咚”的一声鼓响,说书声戛然而止。李瞎子用手在鼓面上一按,全场登时鸦雀无声,直到听到那句“欲知后事如何,休息一会儿,回来接着往下说”。人们这才回过神来,不由得长出一口气,场地里又热闹起来。

听人说,李瞎子会说许多书,《三国演义》《杨家将》《水浒传》《薛刚反唐》《七侠五义》《隋唐演义》《岳飞传》等等,这些都是能说上十天半月的大本头。他说这些书时,不仅能把原文倒背如流,还能结合书中故事情节和场景,运用当地方言把书中的大小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,使人如临其境、如见其人。

可惜,他的这些书我没能听到,因为那个年代古装书已经不让说了,听到的是《林海雪原》《烈火金刚》《平原枪声》《红岩》《双枪老太婆》《敌后武工队》等现代剧目。尽管如此,书中那些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,他们的革命精神以及他们吃苦耐劳、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,在我们这一代孩童心里,深深地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。

“李瞎子”说书,也不是白说的,是需要一些报酬的,但那时生产队里穷,根本没钱给他。李瞎子也不要钱,说完书后背着口袋跟在队长后面挨家去收粮食,至于给不给、给多少、给粗粮细粮,全凭自愿。他从不张口要,更不挑东拣西,给了他收下,不给他就走。遇到实在太穷的人家,给也不要。就算能给起粮食的,如果挖了一满瓢,他说太多了不能要,死活都不肯接,非让人家倒出去一半,只收半瓢。他说:“乡亲们不容易,给多了我收不下去啊!我和老婆孩子们能讨口饭吃就行啦!”乡亲们都说:李瞎子是个好人!

一次,说完书后,李瞎子跟在队长后面在村里收粮食,当走到村西头二叔家门口时,忽然听到院子里有哭声。进院一看,才知道是二叔家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小菊,要给学校食堂交粮食。当时,二叔家已经没有口粮了,无奈的二叔痛苦地劝说女儿放弃学业,急得小菊哭了起来,二婶也在一旁跟着哭。

见此情景,李瞎子二话不说,把刚刚收来的一口袋粮食全部留在了二叔家。

望着李瞎子远去的背影,队长哭了,二叔、二婶、小菊也哭了……

许多年过去了,李瞎子连同那些和他一样的说书人早已远去,当年那些无忧无虑听他说书的纯真少年,也早已人到中年。流失的岁月带走了多少往事,但小时候听说书时既紧张又兴奋的场景,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。②4

(南阳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)

版权所有 [南阳日报]
Copyright 2004 -  www.01ny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豫ICP备12012260号-3